探秘江南商代青铜器
我称不上文物爱好者,却总被博物馆的文物所触动。于博物馆的文物而言,我只是那千万人之中与之擦肩的过客。囿于浅薄的美学素养与可怜的历史知识,面对这些文物时,我其实未能真正欣赏它们在特定条件下的美。但,只要走进了博物馆,我感觉与它们之间的距离便更近了一些,离历史也更近了一步。
科技将文物的前世今生联系了起来,租借一副VR眼镜,跟随VR的步伐,一同踏入江西省博物馆,一器一物,方寸之间,来一次与文物的对话。
商朝是青铜文化璀璨的时期。传统观点认为,青铜文化起源于中原,江南地区并没有发达的青铜文化。然而,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镇商代青铜器的出土,向人们展示出一幅多彩的商代青铜文化图景。1989年,新干县大洋洲镇商代墓出土了475件青铜器。这是江南地区出土商代青铜器数量最多、器物种类最丰富的一次。青铜器铸工精细、地域特色浓厚,是江南商代青铜器的典型代表。这一发现,打破了考古界“青铜不过江”的旧论,也揭开了“南方青铜王国”的神秘面纱。
商周时期,居住在赣江和鄱阳湖流域的古人在江西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商双面神人青铜头像,是商代晚期的礼器,采用中空扁体双面造型,通高53厘米,面最宽处22厘米。神人宽额方颌,眼圆凸,咧嘴露齿,兼具人形与兽面特征。该设计与古人“天圆地方”的观念相通,与四川三星堆青铜面具相似,但它并不是用来佩戴的,而是具有双面造型的摆放器具。
研究表明,双面神人青铜头像的发现意味着商代时期江西地区已经存在独特的文化和信仰体系,这种器具可能是祭祀时与神灵交流的“神器”,代表了当时赣江流域青铜文明的发展水平。
商伏鸟双尾青铜虎,通体长53.5厘米,高25.5厘米,体宽13厘米。虎作伏蹲欲纵之态,周身装饰有卷云纹、鳞片纹、云雷纹等。铜虎背上,有一只伏卧的小鸟,非常可爱,这与霸气的猛虎形成了强弱动静的鲜明对比,由此游客戏称其为“小鸟虎”。它是目前已知先秦时期体量最大的青铜虎,素有“虎王”之誉。
还有的青铜器风格与中原地区的完全不同,整器铸造精细,纹样繁缛,具有鲜明的赣江流域青铜器特点。可以说,江西省博物馆的青铜器演奏着南北文化在赣鄱大地上的精彩交响。
若非在江西游玩时走进博物馆,我也难以了解古时的“南蛮”之地也有着灿烂的青铜文明。走进博物馆,便也是走进了一座城的文脉与基因。走进一座城,不妨把当地博物馆纳入行程,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广东阳春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