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要“把脉”,更要“开方”

2025-09-12
0次阅读

调研是掌握实情、科学决策的第一道工序,核心在“把脉”——沉到一线、面对面听、实打实看,把问题的来龙去脉、轻重缓急摸得一清二楚。这一步像医生初诊,只有找准病灶,才能对症下药。

但现实中,不少调研“诊脉”精准,却迟迟不开药方:报告洋洋万言,对策寥寥数语,或照搬套话,或避实就虚,最终纸面热闹、现场依旧。调研若止于揭短亮丑,不给出管用的“处方”,就失去了一半意义。

开方比把脉更难。它既考验洞察力,也考验实操力:既要跳出问题看问题,更要跳进问题找答案;既要对接上级政策,又要扣住基层地气;既要立足当下“止血”,又要着眼长远“强身”。一条对策,常常需要反复比选、试点校正、成本测算,才能写进报告、落到文件。

因此,一次高质量的调研应当“脉”“方”同出:前半段跑田坎、蹲车间,把问题带上来;后半段坐冷板凳、啃硬骨头,把方案送下去。调研报告不妨设置“对策清单”专章,逐项写明“谁来干、怎么干、何时干、干成啥”,直接转化为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让调研成果一落地就生根。

只有把“把脉”的精度与“开方”的效度无缝衔接,调研才能从“纸面”走向“地面”,真正成为推动工作的有力杠杆。

(山东青岛市市南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