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走私烟玩起“跨境躲猫猫”,监管科技如何“一键三连”?

2025-07-24
1次阅读

近年来,烟草市场的犯罪分子彻底“卷”起来了!从零散的“单打独斗”,到跨境走私、扫码诈骗的“组团开黑”,违法犯罪产业链像病毒一样疯狂渗透——灰色物流成了走私烟的“高速通道”,移动支付漏洞沦为诈骗分子的“精准武器”,非法贸易和公共健康风险双双叠加,传统监管手段直呼:“这题超纲了!”

一、犯罪升级:从“单打独斗”到“组队开黑”

(一)走私烟:跨境网络与灰色物流的交织

2017 年,沈阳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特大走私烟案,该案案值超 5000 万元,被公安部列为督办案件,堪称走私界的“顶流操作”。据海关总署发布的详细案情通报,犯罪团伙以广西为货源地,精心构建了一条跨境走私网络。他们通过专业物流渠道,将爱喜等品牌香烟分装后,秘密运往沈阳、浙江等 9 个省市。为逃避监管,该团伙利用虚假贸易单据蒙混过关,并通过地下钱庄完成资金转移,形成了“境外生产—边境渗透—内陆分销”的完整三级链条。

到了 2025 年,甘肃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根据甘肃省烟草专卖局官方公布的数据,仅上半年,该局查处非正规渠道卷烟1848.84万支,平均下来,相当于每天有超过 10 万支“黑户烟”偷偷潜入市场。这一数据充分印证了此类犯罪呈现出的规模化趋势。

(二)扫码诈骗:技术伪装与心理操控的结合

在湖北建始县,曾发生一起令人警醒的蔡某诈骗案。犯罪分子充分利用移动支付存在的漏洞,实施“零成本”犯罪。他们通过展示虚假付款界面、篡改转账延迟信息等手段,在恩施、宣恩等地骗取香烟 20 余条。这些犯罪分子专挑老年人、小商户这些“防诈小白”下手,其操作暗藏三大“手段”。

一是技术伪装,他们能够伪造支付成功提示,篡改转账延迟信息,上演“钱已到账”的障眼法,让受害者防不胜防。二是场景渗透,犯罪行为不再局限于传统商超,而是向无人零售等新业态蔓延,甚至连社区团购都不放过。三是精准攻击,利用人们对扫码支付的“扫码恐惧症”,专骗风险意识薄弱或是对移动支付一知半解的群体。据当地公安机关统计,此类扫码诈骗案件在案发地区的发案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给当地商户和居民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二、双重暴击:市场秩序与健康防线双双“破防”

(一)市场秩序的系统性破坏

在税收方面,走私烟逃避了关税、消费税等综合税率,对国家税收造成了严重损失。根据财政部相关税收测算模型,每条走私烟导致国家税收流失约 40 元。以沈阳特大走私烟案为例,5000 万元的案值对应税收损失超 2000 万元,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国家财产损失。

在价格方面,非正规渠道卷烟以低于市场价,严重挤压了合法企业的利润空间。以 2024 年广东开展的“粤剑”行动为例,据广东省烟草专卖局估算,此次行动查获的走私烟若流入市场,将造成正规渠道销售额损失超 2 亿元,这对合法烟草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在信用方面,扫码诈骗等新型犯罪严重摧毁了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信任。某知名支付平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 年该平台收到的诈骗纠纷投诉量暴涨 67%。许多商户表示:“扫码有风险,收款需谨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移动支付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公共健康的隐性威胁

(1)产品质量失控。走私烟缺乏严格的质量监管,产品质量参差不齐。2024 年梅县烟草部门对查获的走私烟进行了详细检测,结果显示,其中 62%的走私烟存在重金属超标问题,部分产品焦油含量超标 3 倍以上。这些有害物质超标的走私烟一旦被消费者吸入,将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2)未成年人保护失效。犯罪分子为了谋取暴利,利用新奇包装、低价策略诱骗青少年。某市教育部门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15%的中学生曾接触过走私电子烟。更令人担忧的是,在沈阳的一些摊贩甚至公然向未成年人兜售“水果味”“香水味”走私烟弹,引发了家长的强烈投诉。

(3)犯罪衍生效应。走私烟资金常常流向贩毒、洗钱等上游犯罪,给社会治安带来了极大隐患。在沈阳走私案中,部分货款通过虚拟货币跨境转移,由于虚拟货币具有匿名性和去中心化的特点,追踪难度堪比海底捞针。

三、一键三连:“三重防御”筑起铜墙铁壁

1、监管“开挂”:从“青铜”到“王者”的逆袭

(1)区块链溯源:给每支烟装“GPS”。为了有效打击走私烟,各地积极推广烟草制品“一物一码”追溯系统,为每件烟草制品赋予唯一数字身份,实现从生产、仓储、运输到销售的全流程数据上链。消费者扫码即可验证真伪,监管部门可实时追溯异常流向。甘肃作为试点地区,给烟草制品贴上“数字身份证”后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甘肃省烟草专卖局统计,2025 年上半年,系统精准识别 2700 余条“跨区域窜货”操作,溯源准确率高达 99.3%,走私案同比下降 41%,堪称“烟界福尔摩斯”。

(2)AI预警:大数据“揪赃”现场。利用大数据分析交易异常行为是监管走私烟和扫码诈骗的重要手段。监管部门整合商户经营数据、支付记录、地理位置等信息,自动识别高频扫码异常、夜间大额交易、跨区域集中采购等风险行为。2024 年,浙江省市场监管局联合支付宝、微信支付平台,为 50 万家烟草商户装上了“电子眼”。该系统通过分析交易频率、金额波动、顾客评价等 300 余项指标,识别出 127 家高频扫码异常商户,识别准确率达 89%,实现了 100%全量监测。据浙江省市场监管局介绍,通过该系统的预警,成功阻止了多起潜在的诈骗案件和走私烟交易。

(3)物联网监控:物流园区的“天眼系统”。在物流园区部署电子围栏,对货物运输轨迹、仓储环境、开箱记录进行实时监控,能够有效追踪可疑货物轨迹。2024 年,沈阳海关在桃仙国际机场部署了“智慧物流监管平台”,给进口卷烟装上电子锁和定位器。应用该技术后,沈阳海关走私烟查获效率提升 40%。2025 年 3 月,系统检测到一批韩国卷烟“偏离路线 + 非法开箱”,监管人员迅速出击,火速拦截,查获 1200 条走私烟,案值超 50 万元。这波“科技抓贼”让犯罪分子感叹:“现在连烟都会报警了!” 

2、法律组合拳:让犯罪分子“凉凉”

(1)分层量刑:重罪重罚“杀鸡儆猴”。针对走私烟犯罪手段的差异化特征,司法机关推行“类型化量刑”标准。2024 年最高人民法院修订司法解释,明确区分“通关走私”(利用虚假单证骗取海关放行)与“绕关走私”(直接逃避海关监管),对组织跨境走私团伙、多次走私或涉案金额超 500 万元等情形,适用“情节特别严重”标准,量刑幅度提升至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例如,某团伙通过伪造跨境电商订单走私卷烟,涉案金额达 800 万元。法院依据新的司法解释,依法判处主犯无期徒刑,较旧规量刑提升 30%,形成了强力震慑。据司法部门统计,该案例公布后,同类走私烟案件的发案率有所下降。

(2)全链条追责:技术公司成“共犯”。检察机关在办理走私烟案件时,顺藤摸瓜,发现一些技术公司为犯罪分子提供技术支持。某技术公司为其提供虚假支付界面生成工具,严重助长了犯罪行为。法院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判处公司负责人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 50 万元,斩断了“技术—犯罪”利益链。据警方介绍,通过对该技术公司的打击,有效遏制了类似技术犯罪的蔓延。

(3)行刑衔接:数据共享“一键移送”。烟草、公安、网信部门共建“烟草犯罪线索智能研判平台”,打通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数据壁垒。2025 年上半年,该平台自动筛查出 1200 家可疑商户,移送犯罪线索 327 条,立案率 85%。某网店销售“特供烟”被平台推送后,公安机关联合烟草部门迅速行动,48 小时内跨省抓捕,查获假烟 5000 条,实现了“行政识别—刑事打击”无缝衔接。据相关部门介绍,该平台的运行大大提高了打击烟草犯罪的效率和精准度。

3、全民共治:让每个人都是“监管侠”

(1)商户培训:从“小白”到“防诈大师”。通过“培训+认证”模式提升商户风险抵御能力。某地市场监管部门联合支付机构开展防诈培训,重点教授“虚假中奖”“高息理财”等常见诈骗话术识别技巧。同步推行“安全商户”认证制度,对完成培训且3个月内无诈骗损失的商户授予标识,优先享受保险费率优惠等政策。试点数据显示,参与商户诈骗损失率较未参与商户大幅下降。

(2)短视频科普:防骗知识“破圈”传播。创新采用“短视频+场景化”传播策略,制作《移动支付防骗指南》系列动画,以“网购退款”“扫码领红包”等真实案例为原型,在抖音、快手等平台投放。通过“15秒防骗口诀+1分钟剧情解析”形式降低理解门槛,单条视频总播放量突破2亿次。调研显示,受众防骗知识测试平均得分提升41%,主动举报可疑链接行为增长3倍。

(3)举报奖励:重金悬赏“朝阳群众”。将走私烟举报奖励标准提高至查获案值的10%,并简化领取流程(线上提交线索→48小时内反馈→7个工作日内兑付)。2024年广东省通过该机制发放奖金480万元,带动群众提供有效线索1.2万条,协助查获走私烟案件830起,案值超2亿元。某市民因举报跨境走私团伙获奖励38万元,成为年度最高单笔奖金案例,形成“举报有奖、重案重奖”的示范效应。

结语:

从沈阳走私烟案到湖北扫码诈骗案,犯罪分子的“花式操作”不断升级,但监管科技、法律武器和全民参与的“三重防御”已筑起铜墙铁壁。未来,唯有坚持“技术驱动、法律兜底、全民共治”,才能让走私烟和扫码诈骗彻底“凉凉”,守护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