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响翩跹间 千年舞韵长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传统舞蹈如繁星般璀璨,每一种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记忆。在众多瑰宝中,安徽省级非遗项目和县“打莲湘”(莲湘舞)以其灵动的身姿、深厚的底蕴,诉说着江淮大地的千年故事。
据资料记载,和县“打莲湘”起源于古代祭祀西楚霸王项羽的民俗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融入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逐渐发展为集舞蹈、音乐、杂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明清时期,和县“打莲湘”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每逢佳节、庙会,街头巷尾都能看到艺人舞动的身影,成为当地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7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和县“打莲湘”列入第五批省级非遗扩展项目名录。
和县“打莲湘”最具特色的是其独特的道具——莲湘棒。这根长约80厘米的竹竿,两端镂空,内嵌铜钱或小铃铛,舞动时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表演者手持莲湘棒,通过敲击肩、背、臂、腰、腿等部位,配合身体的旋转、跳跃、腾挪,形成丰富多变的舞蹈动作。莲湘棒敲击的节奏与铃铛的声响相互呼应,舞蹈动作刚柔并济,既有男子的粗犷豪迈,又有女子的婀娜多姿,充分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力量。
在表演形式上,和县“打莲湘”灵活多样,可以单人表演,也可多人舞蹈,基础动作包含“单打”“双打”“十字打”等基本技法。单人表演时,舞者动作如行云流水,尽情展现个人技艺;多人表演则颇具气势,舞者动作整齐划一、配合默契,不断变换队形,美不胜收。其伴奏乐器以锣鼓为主,伴奏音乐多采用当地的民间小调,旋律优美,朗朗上口,与舞蹈动作相得益彰,进一步增强了表演的感染力。
和县“打莲湘”不仅是一种舞蹈艺术,更是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和县,无论是传统佳节,还是婚丧嫁娶等重要场合,都能看到“打莲湘”表演。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传递着邻里之间的团结与友爱。同时,“打莲湘”也是人们强身健体的一种方式,在舞动莲湘棒的过程中,身体各个部位都得到了锻炼,达到了娱乐与健身的双重目的。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和县“打莲湘”也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为了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新生机,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中小学校开设“打莲湘”兴趣班,培养青少年对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兴趣。另一方面,组织专业人员对“打莲湘”的舞蹈动作、伴奏音乐进行整理和创新,将现代元素融入其中,创作出适合当代人审美的新作品。同时,还通过举办莲湘文化节、参加各类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扩大和县“打莲湘”的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文化瑰宝。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和县“打莲湘”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继续书写属于它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安徽和县县局(营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