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滩结出致富果

2025-07-24
1次阅读

湖北省枝江市百里洲镇地处长江之中的一个江心洲,宜昌市枝江市烟草专卖局的对口帮扶村——戴家渡村坐落于此。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戴家渡村却曾长期被“产业空心化”的难题困扰。

2021年以来,在枝江烟草的结对帮扶下,这个沉寂的村庄悄然蜕变,从传统粮食种植到无人机植保服务,再到荒滩上崛起的砂梨示范园,走出了一条“产业兴、集体强、村民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破局:从“零的突破”到多元探索

2021年夏天,枝江烟草驻村工作队进驻戴家渡村时,面对的是一幅令人揪心的景象:290多户常住村民守着3.84平方公里的土地,常年以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种植为生,村集体经济账上几乎没有余粮。新上任的村支书郑丽萍回忆:“当时想办点事很难,连开会买几瓶矿泉水都要掂量。”

驻村工作队没有急于定调子,而是用三个月时间走遍全村各个角落。白天,他们顶着烈日穿梭在田间地头,听村民诉说传统种植的难处;晚上,就在村委会的简陋办公室里整理走访笔记,分析村里的资源禀赋和发展短板。在村民的地头,驻村第一书记发现了问题的关键:“不是村民不想富,是他们缺思路、缺门路。”经过前期调研,村里的生产方式还是依靠传统的人工,这不符合规模化生产大趋势。

2022年初,两台崭新的无人植保机轰鸣着掠过麦田,成为戴家渡村的新风景。这是枝江烟草投入15万元为村里购置的“空中帮手”,机身不大,却有着大能耐。以前村民们人工喷洒农药,一人一天最多能喷10亩地,还会出现喷洒不均的情况。而一台无人植保机一小时就能作业30亩,农药利用率也提高了20%以上,还能减少农药对人体的伤害。

无人植保机作业照

无人植保机作业照

除了为本村的农田服务,工作队还积极联系周边村庄,拓展植保服务业务。每到农忙时节,无人植保机就成了“香饽饽”,周边村子的农户都争相预约,每年还能为村集体创收3万元。这笔“第一桶金”虽不多,却让村民们看到了产业发展的曙光,也让村两委班子坚定了发展的信心。

蝶变:荒滩上长出“金果子”

“这片荒滩,其实是块宝地!”2022年的冬天,枝江烟草主要负责人在南河堤边的荒滩上,指着脚下肥沃的沙土坚定地说。这片30亩的滩地,因曾受洪水侵袭,多年来一直闲置,后来虽发包给村民耕种,但由于土壤条件特殊,种植的作物产量不高,仅能为村集体带来每年最高5000元的承包费。此刻,一个大胆的计划正在酝酿——发展百里洲镇的“金字招牌”砂梨产业。

百里洲砂梨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肉脆汁甜闻名,在市场上很受欢迎。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仔细盘算了三本账:土地收益账,种砂梨的收益比种传统作物高得多;务工收入账,果园建成后需要大量劳动力,村民可以在家门口打工挣钱;长远发展账,砂梨产业能形成产业链,带动村里其他产业发展。

村民正在采摘砂梨

村民正在采摘砂梨

说干就干,2023年初,在枝江烟草15万元启动资金的帮助下,村民们一起在这片滩田上栽种了3800株砂梨树苗。

村支书郑丽萍在栽种当天的工作日志中写道:“每栽下一株苗,就为我们村种下一份希望。看着这些小树苗,我仿佛看到了戴家渡村美好的未来!”

展望:产业链上的振兴图景

走进如今的砂梨示范园,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水肥一体化系统正在精准滴灌;防鸟网像绿色天幕一样笼罩着果园,守护着即将成熟的果实。这是枝江烟草2024年追加的10万元帮扶资金为梨园建设的配套设施,这也是在为梨园的丰产做足准备。

防鸟网下的砂梨树

防鸟网下的砂梨树

技术员算了一笔账:2025年梨园试果,2026年进入丰产期,丰产时预计每亩可产砂梨2000公斤,按市场价每斤3-5元计算,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不约60万元收入。这对于曾经集体经济薄弱的戴家渡村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更让村民们高兴的是家门口的就业机会。63岁的村民戴德英说:“我每月务工能挣2000多,不比外出打工差,还能顾着家,真是太好了。”据统计,仅砂梨产业就已为村里提供长期岗位20多个,临时用工高峰期累计超过100人次。

站在河堤上远眺2026年即将建成的百里洲长江大桥,戴家渡村的未来清晰可见。随着2026年梨园配套的冷库建成投用,丰产后的砂梨可以进行冷藏保鲜,延长销售期,还能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依托长江大桥带来的交通便利,村里还计划发展乡村旅游、采摘体验等新业态。

从3万元到60万元,从传统种植到特色产业的转型,戴家渡村的蝶变之路,正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写照。荒滩上的砂梨树已初挂硕果,这是村庄的希望之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戴家渡村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