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利军:不恋功劳 默守匠心
“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江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广丰卷烟厂制丝车间机修班组长郑利军就是这样一个“老黄牛”。55岁的他,在车间深耕三十余载,不恋功劳、只重实干,车间里人人亲切地叫他“牛哥”,这声称呼里,藏着同事们的敬意,更藏着对他“老黄牛”般担当的认可。
以铁尺量标准,用匠心传本领
“牛哥认‘死理’,认的是标准这条‘硬杠杠’。”在制丝车间,这是大家对郑利军的共识——他把设备运行的标准当作铁律,容不得半点含糊。
电机发出异响,他蹲在设备旁侧耳倾听十秒,便能精准判定“是润滑不到位”。这套“听声辨症”的本事,郑利军足足练了十年。参数漂移0.1毫米,在旁人看来或许微不足道,却逃不过他的眼睛。“设备不会说谎,必须精准无差。”一次设备巡检中,他当场叫住正在操作设备的操作工张宝松,递过扳手轻声说:“咱调回去。”没有呵斥,却带着不容分说的坚持。张宝松立刻调整参数,后来他把那张被红笔圈出偏差的参数表贴在工具柜里,当作时刻警醒自己的“警示牌”。
有人劝他:“没必要这么较真。”郑利军笑着摇头:“今天在标准上松一毫米,明天质量就可能偏出一公里。”
如今,夜班交接时,仍能看到郑利军的身影:安全帽下两鬓已染霜白,手中的手电光柱扫过设备的每一处细节。这束光里,有他对标准的坚守;这束光也照亮了身边年轻人的成长路。
以责任除隐患,用实干保生产
“事业心强、责任感重,严谨务实、甘于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这是大家对郑利军的普遍印象。他日常工作中一贯耐心细致,点检时从不走过场,曾多次凭借敏锐的观察发现设备隐患,及时化解危机。
去年冬天的一个中午,车间生产全线停机,郑利军没有像往常一样回家休息,而是留在车间默默巡查。他时而钻进机器底部,打着手电仔细查看;时而爬上移动平台,把头探进设备内部反复检查。当巡查到闪蒸设备时,他发现闪蒸气锁翻板衬条的紧固螺栓已腐蚀,导致铜衬条脱开、变形。凭借多年经验,他判断这一隐患必须马上排除:“要是铜衬条继续恶化,会频繁造成物料堵塞,既破坏生产连续性,影响制丝线产品质量,还会造成物料浪费。”更关键的是,闪蒸机是梗丝线的单台设备,一旦故障扩大,整条生产线将停产近两天,损失极大。
郑利军第一时间将情况向修理班长汇报,班长随即向车间申请开展故障排除工作。他主动担纲维修任务,利用停产间隙推进针对性大修。可难题很快出现:蚀烂的螺栓早已和固定点锈死,扳手根本拧不动,只能靠切割处理,但设备周边空间狭小,操作难度极大,即便有气力也难以施展。
平日里性格爽朗的郑利军,干起修理活儿却心细如丝。他没有蛮干,而是采用“一点点抠”的“笨办法”,一点点清理铁锈、调整角度,最终成功松开紧固螺丝,将变形的铜衬条卸了下来。随后,他迅速换上新的铜衬条,用新螺丝牢牢固定,及时化解了停产风险。
以巧劲破难题,用担当树标杆
“牛哥出马,一个顶俩!”这是制丝车间维修班员工对郑利军的评价。这份认可,既源于他技术过硬、责任心强,能高效完成任务;也源于他身材高大、力气十足,搬运沉重零部件时总是冲在前面。
去年夏天,梗丝膨胀设备突发故障,需要更换50多公斤重的传动齿轮。高温天气下,设备内部闷热狭窄,两名年轻维修工尝试了几次,都没能将齿轮精准对位。郑利军见状,二话不说钻进设备舱,迅速清理掉齿轮上的油污,随后弓身顶住齿轮,凭着多年积累的经验和巧劲,稳稳将齿轮嵌进轴套。当他从设备舱里出来时,工装已被汗水浸透,脸上混着油污和汗珠,他笑着说:“干活不能光靠蛮劲,得摸透设备的‘脾气’。”
徒弟范超对此深有体会。有一次,团队要拆卸滚筒轴承,大家折腾了半天轴承纹丝不动。郑利军赶来后,找了几根撬棍,找准轴承的受力点轻轻一撬,轴承就松动了。“师傅手上有‘准头’,再难的活儿到他手里都能找到窍门。”范超说。
有一次,车间紧急生产时,切丝机调节装置突然卡壳。刚下夜班的郑利军得知后,转身就回了车间,带着团队从早上八点忙到深夜,直到设备恢复正常运转。
郑利军的“干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人。在他的带动下,维修班成员养成了“工具不擦净不放回”“维修记录当天整理”的好习惯。遇到难题时,大家总会围在一起分析试验、共同解决。新烘丝机投入使用后出现温度波动问题,几个年轻人跟着郑利军连守三天,记录了上千组数据,最终找到规律、解决了问题。之后,他们还整理形成新设备常见故障处理手册,为后续生产提供了宝贵经验。
如今,临近退休的郑利军,头发已染上白霜,却仍保持着多年的习惯:每天提前半小时到车间,在脑中把检修图纸过一遍;下班前,再绕着生产线走一圈,确认设备无异常才安心离开。“在岗一天,就要保障设备顺利运转一天,为优质制丝拼尽全力。”他说。
三十余载扎根生产一线,郑利军用“老黄牛”般的执着与拼劲,在平凡的机修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坚守,也用匠心与担当,诠释了“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