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风沙”到“会经营”
一株株沙柳挺立如剑,一片片草方格绵延成网……这是如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沙丘间的景象。20年的时间,能让沙漠里的一棵树从抽枝散叶到枝繁叶茂,能让几代人从“人沙鏖战”到“人沙和谐”……时间的卷轴不断延展,随着网格状沙障整齐划一、渐次铺开,绵延不断的沙地逐渐被一张张草方格织成的“黄金锁甲”束缚,披上了金黄色的“外衣”。
多年来,鄂托克前旗铺沙障、种新苗,阻“黄”向“绿”、鏖战沙海,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寻找到一条可持续、可借鉴的“绿富同兴”之路,奏响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乐章。
“来,站到这里,这个地方拍大漠夕阳可是一绝。笑一笑,我帮你们把最美的笑容记录下来。”9月7日傍晚,在鄂托克前旗大沙头生态旅游区的沙头酒业形象店门前,店主陈玲兴热情地为顾客拍照。
从养羊放牛的牧民到沙漠文旅终端的店主,从“吃风沙”到“会经营”,陈玲兴坦言,这样的红火日子是绿化治沙给的。大沙头生态旅游区依托天然沙漠地貌开发,避开植被密集区铺设木栈道,游乐设施采用环保材料,沙漠越野车经过特殊改装以减少尾气排放,垃圾实行分类收集与集中处理。游客可以在景区里骑骆驼漫步沙丘、参与沙漠徒步,还能通过科普展板了解“沙害变沙利”的生态治理历程,沉浸式感受沙漠生态旅游的独特魅力。
“开店这些年,不仅是生活环境改善了,思维方式也转变了。”陈玲兴感慨道,“刚开店那会儿,我们接触不到这么多游客。现在,不仅能通过出售各类副食品、生活用品增加收入,还能向全国游客展示蒙古族特色商品。”
为了助力陈玲兴开展经营,鄂托克前旗烟草专卖局(营销部)的营销人员帮她重新规划店面:增设“生态特产专区”,摆放本地手工奶制品、特色肉制品等绿色商品及印有草原生态元素的文创商品;更换节能灯具,采用可降解包装袋,贴合生态旅游理念。改造后,小店人气大增,游客不仅进店购物,还常有复购需求,生意较此前有了大幅改善。
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鄂托克前旗局(营销部)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深耕绿色文旅资源,打造特色景区集群,通过精准帮扶,帮助景区周边零售户融入生态旅游产业链。
如今,鄂托克前旗已形成“沙漠观光、城镇休闲、乡村体验”的旅游格局。生态旅游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当秋风掠过鄂尔多斯草原,鄂尔多斯草原文化旅游村的游牧画卷便悄然换了色调。青黄相接的草浪里,蒙古包的炊烟与流云“缠绵”。近几年,鄂尔多斯草原文化旅游村依托天然牧场、农家院落,开发“草原民俗体验”“生态采摘”等项目。游客可以入住蒙古包,参与挤牛奶、制作奶制品等民俗活动,在亲近自然中体验乡村生态之美。“以前只想着养牛养羊,现在不仅开了零售店,还办起了草原民宿,日子是越过越红火。”近日,捌壹捌超市的老板薛晓燕感慨道。
随着生态旅游的升温,捌壹捌超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刚开始,店铺经营存在商品单一、服务滞后等问题。鄂托克前旗局(营销部)营销人员主动出击,帮助薛晓燕进行店铺升级改造。
在鄂托克前旗局(营销部)的帮助下,薛晓燕在店里增设了一个服务站,提供免费热水、景区导览图;开发了店铺微信小程序,发布游玩攻略、草原生态小知识,供游客参考;设置“环保小贴士”展板,既契合生态旅游主题,又凸显了草原特色。
“快尝尝!这个是‘软疙瘩’,加了蜂蜜腌过的,酸酸甜甜,很好吃!”薛晓燕喜欢向进店的游客介绍店里的蒙古族特色奶制品。
她加大对本地特色商品的采购与推广力度,如口味独特的奶疙瘩、奶豆腐、奶皮子,或是蒙古族传统手工刺绣、编织品等。通过与当地农户和手工艺人开展合作,薛晓燕保证了店内商品的原汁原味和独特性,满足了游客的特产消费需求。
如今,鄂托克前旗的不少零售店已成为传递生态理念的“小窗口”,在为游客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让“生态保护”的理念悄然传递。
作者单位: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局(营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