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从秦岭来
陕西西安,秦岭北麓的清晨,山雾像一层薄纱裹着玉皇庙村的草木。8月27日,在海拔1800米的蜂场里,54岁的蜂农刘育平蹲在蜂箱旁,用手指轻轻敲了敲箱壁,听着里面“嗡嗡”的振翅声,脸上浮现出了笑意。
“李书记,你听这动静,今年的蜜准差不了!”刘育平对一旁的周至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驻村第一书记李永凯说。
李永凯笑着说:“老刘,百花蜜的品质就看这最后一波花期了。”
……
两人的对话里,藏着周至县局(分公司)驻村工作队扎根深山真情帮扶的动人故事。
刘育平与蜜蜂打交道近30年。早年间,他跟随父辈学养蜂,十几箱土蜂散落在屋后的山坡上,一年下来能收获几十公斤蜂蜜。
2017年夏天,连日的雨水打乱了山里的花期,蜜蜂经常淋雨,损失较多,一年下来蜂蜜收成只有30多公斤。那时,全村养蜂户的蜂群加起来还不足100箱,缺技术、缺销路,大山里的蜂蜜就像藏在石头缝里的泉眼一样鲜有人知。
2021年,李永凯带领新一批驻村工作队队员进村开展帮扶工作。他们第一次走访刘育平时,看见他正对着蜂箱发愁。
“我在村里走了个遍,发现秦岭的山花就像天然宝库一样丰富,可全村的蜂群还不成规模。”李永凯说,“不是没资源,而是没有把资源变成财富的好办法。”说完,他还把这句话记在了驻村日记里,并根据村子实际确定了发展中蜂养殖帮扶方向。
在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中蜂养殖帮扶项目很快便审批了下来。村里引进了100箱优质蜂种,刘育平领回了30箱。可没过半个月,他就找到李永凯说:“李书记,新蜂不采蜜,是不是不适应咱们这里的环境?”李永凯立刻联系农业部门的养蜂专家上门指导。专家打开蜂箱一看,说:“巢框间距不对,蜜蜂进出都费劲,哪有心思去采蜜?”他一边说一边“手把手”教刘育平调整巢框。
那段时间,刘育平仿佛又成了学生。他白天在蜂场仔细观察蜜蜂状态,晚上认真钻研专家留下的中蜂养殖技术手册,并把一些重点注意事项抄在纸上、贴在墙上,随时查看。
李永凯每周都邀请专家进村指导,逐户纠正蜂箱选址问题,每一处细节都精益求精,直到蜂农们掌握养殖要点。
2021年夏天,刘育平的蜂蜜迎来丰收,收获了100多公斤。看着琥珀色的蜂蜜在摇蜜机中缓缓流动,刘育平难以抑制内心的喜悦,笑着对李永凯说:“李书记,赶紧尝尝这蜂蜜!这是按照专家教的法子酿出来的,甜!”
蜂蜜品质优,李永凯还不忘帮忙联系拓展销路。他带着样品来到县城,与多家土特产商店对接,将蜂蜜放在助农产品专区销售,并帮村里的蜂农设计新包装。口口相传的好品质,让许多城里人爱上了玉皇庙村蜂蜜。
如今,刘育平已成为玉皇庙村中蜂养殖合作社的技术顾问。村里的中蜂养殖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蜂箱沿着山路排到了半山腰,总数超过300箱。2024年,全村产蜜1300公斤,蜂农们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心里也越来越亮堂。
秋日傍晚,夕阳给秦岭镀上了金边。李永凯和刘育平给蜂箱盖好遮阳布,坐在石头上歇脚。山风拂过,清凉怡人。蜂场里,晚归的蜜蜂争相钻进巢门,奏响欢快的歌。秦岭深处的“蜜事”,不仅酿甜了日子,更酿出了乡村振兴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