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山烟区推动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全国重要战略性优质烟叶基地,四川凉山烟区肩负着保障优质原料供给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
近年来,凉山彝族自治州烟草专卖局(公司)坚决扛起责任,坚持系统观念,以新质生产力推进烟草农业现代化,以融合路径拓展发展空间,持续推动烟叶品质特色与保障能力提升。
智能农机穿梭梯田,物联设备守护烘烤,“新农人”操作无人机……如今,在凉山烟区,一场以科技创新为驱动、融合发展为路径的烟叶生产变革蓬勃兴起,助力绘就“田畴丰饶、乡村和美”的振兴画卷。“十四五”以来,烟农累计实现交售烟叶收入155.56亿元,为这幅画卷铺就坚实底色。
智慧破局:“二半山”长出“数字田”
金秋时节,凉山烟区烟叶采烤工作紧锣密鼓推进。
凉山州会理市内东乡烟农张天曾是烟叶烘烤“守炉人”,一到烘烤季,晚上要多次添煤,不敢有半分松懈。如今,他轻点手机屏幕,物联网系统就能精准管控烤房温湿度。“以前凭经验,现在靠科技,人轻松了,烟叶品质更稳了。”张天的笑容,折射出凉山烟区拥抱数字化的生动实践。
凉山多山,层峦叠嶂,二半山的地理环境曾严重制约农业现代化。面对地形复杂、劳动力短缺、技术推广难等瓶颈,凉山州局(公司)将发展烟叶新质生产力作为破局的关键。“我们立足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大局,以科技赋能打通堵点,把山地劣势转化为特色优势。”凉山州局(公司)党组书记、局长、经理梁辉表示,“这既是破解山地烟区发展瓶颈的必由之路,也是凉山烟草商业提升原料保障水平的主动作为。”
——手机变“农具”。“烟农一点通”App覆盖全部烟农,整合技术指导、灾害预警、农机调度等功能,实现“需求一键到位、服务一点即应”。“手机一点,服务到家!”盐源县烟农张建军感慨地说。
——经验让位“物联”。智能烘烤系统替代“人工经验”,精准控温控湿,严格落实管理、技术、操作“三大标准”,推动生产方式向现代化、标准化转型。
——“千里眼”护田防灾。融合气象信息、土壤墒情的智能监测网络,为烟田装上防灾“千里眼”,显著提升防灾减灾水平。
——农机“翻山越岭”。联合农机企业研发24种山地小型智能农机,推进宜机化改造,重点环节机械化率持续提升,亩均用工降至18个以下,有效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
数字化转型为凉山烟叶稳规模、提质量、增效益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生产条件相似的烟区提供了可复制的智慧化解决方案。
为进一步提升烟叶产业发展水平,凉山州局(公司)将继续强化科技赋能,实施“金种子”工程,强化特色品种选育,提升原料竞争力;推进“机器换人”工程,研发智能山地农机;建设“数字烟田”工程,实现全链条数字化管理。
粮烟融合:“一田多用、四季常绿”
“现在种烟又种粮,收入翻了一番!”会东县姜州镇烟农李富贵介绍,近年来他在烟田里套种玉米、轮作水稻,形成高效种植组合,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增收效果明显。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凉山烟区认真落实行业相关要求,秉持“烟田即粮田、烟农即粮农、烟机即农机、烟技即农技”理念,推进粮烟融合发展,着力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基础设施共建、生产技术共享、产业效益共赢。
通过深化组织、政策、技术、设施、产业“五个融合”,凉山烟区打造了9大粮烟融合产业带,推动“烟叶+玉米/水稻”等轮作、套作,实现“一田多用、四季常绿”。
同时,凉山烟区着力深化绿色转型,打造“绿色烟区”,推广清洁烘烤、绿色防控等技术,全过程提升绿色化水平。
强化复合种植,全州烟田复种指数较“十三五”末提高52个百分点,跃升至169%;累计增产粮食超1.82亿公斤,烟农增收11.65亿元,进一步提升了产业链韧性,探索出烟叶稳产、粮食增产、烟农增收的多赢之路。
下一步,凉山烟区计划拓展融合广度,建优建强30个集烟叶生产、粮食种植、乡村旅游、文化体验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产业综合体;探索“烟叶+旅游”新业态,健全联农带农机制,确保农民共享增值收益。
西昌市琅环镇小沟村烟农阿尔则什通过烟叶套种豌豆,每年增收几万元;会理市益门镇烟农李国军开展烟稻轮作,在他看来,轮作让土地更肥,增收渠道更多元……科学的轮作模式助力生产提质增效,受益人群日益增多。
数字降门槛,融合增效益。在会理市岩峰村,“80后”烟农马纯斌娴熟操作无人机提供植保服务。“以前觉得种烟很辛苦,现在玩转无人机,很酷,更有奔头!”马纯斌说。
马纯斌此前外出打工,2023年回村种烟。他的回归折射出凉山烟区烟农队伍结构之变。凉山烟草商业实施“人才兴烟”战略,构建“分培扶评”培育体系,打造橄榄型种植主体。全州职业烟农认证率达45.2%,“80后”“90后”占比跃升至31.7%。他们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讲诚信,成为产业发展生力军。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单一作物到“粮烟共生”,凉山州局(公司)心系“国之大者”,以制度创新激活资源要素,在绿水青山间助力“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面向“十五五”,凉山州局(公司)将继续培育和发展烟叶新质生产力,严守计划红线、兜住任务底线、拉紧质量主线、筑牢规范防线,推进生产方式现代化、质量特色化、主体新型化,推动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